朱棣最后一次出征为什么战败 历史上朱棣出征的地方

目录导航:

  1. 朱棣最后一次出征为什么战败
  2. 朱棣为什么要征兵安南
  3. 朱棣六征蒙古战果
  4. 朱棣最后一战赢了吗
  5. 徐达和朱棣的关系好吗
朱棣最后一次出征为什么战败

朱棣最后一次出征蒙古的战争是永乐二十二年(1440年)的“靖难之役”,也称为“永乐大败”。这场战争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:

首先,朱棣的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缺乏足够的准备。由于朱棣在位期间一直忙于内政和外交事务,没有太多时间进行军事准备,导致军队的装备和训练都比较薄弱,无法与蒙古军队相抗衡。

其次,蒙古军队在战争中采取了巧妙的战术,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,将明军引入到沙漠地带,然后利用地形和气候等因素,采取了火攻等手段,对明军进行了猛烈的攻击,最终导致明军惨败。

第三,朱棣在这场战争中的指挥不当也是导致失败的原因之一。朱棣在战争初期采取了进攻的策略,但是在蒙古军队的反击下,他的军队遭受了重大损失。后来,朱棣采取了保守的策略,试图守住防线,但是由于蒙古军队的攻击过于猛烈,最终导致明军惨败。

综上所述,朱棣最后一次出征蒙古的失败,主要是由于军队准备不足、指挥不当以及敌人采取的巧妙战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。

朱棣为什么要征兵安南

因为当时安南的国王杀了明朝的使臣和原来的安南王孙

洪武初年,朝廷下诏,安南国王陈日喹遣使朝贡,被朱元璋正式加封为安南国王,并将其列为“不征之国”。十几年后,安南内乱,陈氏家族被黎氏家族取代,立国号为大虞。黎氏向明继续进贡,并谎称其为陈氏后人,永乐元年成祖朱棣加封黎苍为安南国王。

安南国崇尚武力,多年来一直与周边打个不停,甚至公然骚扰明境,劫掠人畜。永乐二年八月,老挝派遣使臣护送已故安南王的孙子陈天平来到朝廷,状告黎氏篡夺王位,欺骗天朝。朱棣遣使前往查问,并让陈天平同行前往即位,但黎苍在鸡陵关(即友谊关)设伏杀了陈天平。朱棣闻讯大怒,令成国公朱能为大将军,统兵七万五千出征安南。

安南全民动员,抵抗“侵略”,军民设置障碍陷阱,据险死守,不久朱能病故,新城侯张辅继任大将军,当时朱棣的军队才经历了靖难之役大战的考验,战斗力很强,大军一路披靡,五个月平定了安南,俘敌竟达二百余万,国王黎苍及其将相王侯均被捉拿。于是朱棣将安南划为中国郡县,设交趾布政三司,辖安南17府,157县。

朱棣吞并安南,令陈氏的拥护者大为失望,旧臣简氏率先发难,由于明主力军已撤离,局面很快就一发不可收拾,于是调军再征。但和上一次出征的性质不同,安南人民已经把中国视为异邦了,不甘心作“亡国奴”,奋起抗击,由黔国公沐冕统帅的“侵略军”遭到重创。永乐七年五月,简定自封为太上皇,拥立陈季扩为大越皇帝,改年号为重光。安南百姓相率归顺陈季扩。上次平定了安南的张辅(已封英国公)重新受命,统军二十万征伐。永乐八年春,张辅大破叛军,活捉了简定,陈氏投降。成祖本以为大局已定,但刚招回张辅,黎氏不久却死灰复燃,于是又战。明军虽然势大,却束手于“人民战争”,从永乐六年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,始终无法完全消灭抵抗,平定安南。安南军民抵抗持续不衰,越战越强,明军反而逐渐被动,只能固守战略要地。

朱棣六征蒙古战果

朱棣打了五次,不是六次,前两次战果可观,大张国威,后三次被人耍,找不到敌人,变成武装游行。具体如下。

永乐八年,一征漠北。

此战的战果其实颇为尴尬,因为从二月份誓师出发,明朝大军几乎三个月没有遇到本雅失里汗的蒙古军队,五十万大军仿佛是在狩猎赏景。直到五月初才小有斩获,获“胡寇数人及羊马辎重”。最终在斡难河畔和贝尔湖东,明军与本雅失里遭遇,展开了激战。但是本雅失里汗没有死,而是向西逃去。因明军军粮跟不上,“致军士乏食者多死,上闻之震怒”,历时五个月的第一次远征草草而终。

永乐十二年,二征漠北。

这一时期,蒙古瓦剌部开始崛起,对明朝边境产生威胁。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,同样率军五十万。明军在图拉河用大炮重创瓦剌军队,据《太宗实录》记载,明军“毙贼数百人”。

随后成祖乘机率铁骑发动进攻。双方展开激战,死伤无数。瓦剌部遭受重创后,被已经表面臣服于明朝的鞑靼部阿鲁台吞并。阿鲁台势力强大之后,停止了进贡,还开始派兵侵扰明朝边境。

永乐二十年,三征漠北。这一次朱棣将矛头对准了鞑靼部的阿鲁台。阿鲁台不敢与明军正面交锋,结果,还没等朱棣进入蒙古,鞑靼部就在首领阿鲁台的率领下逃之夭夭,朱棣和他的三十万大军扑了个空,“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,弃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”。

朱棣不想穷追不舍,于是决定在9月末班师回朝,最终取得的战果是“杀首贼数十人”。

永乐二十一年,四征漠北。由于阿鲁台贼心不死,再次袭扰大明边境,朱棣第四次率军亲征,阿鲁台依然是不敢与明军直接交战,采取了迂回躲避的战术。不过在零星交战中,明军也算是消耗了阿鲁台的有生力量,这也直接导致了他被死灰复燃的蒙古瓦剌部所消灭。

永乐二十二年,五征漠北。朱棣连续三年御驾亲征,这也是他第最后一次出征蒙古,而这一次出征依然还是空手而回。明军进入蒙古之后“弥望荒尘野草,虏只影不见,车辙马迹皆漫灭,疑其遁已久”,蒙古人又与朱棣在大漠草原玩起了“猫捉老鼠”的游戏。

1424年8月12日,朱棣在班师回朝的途中,病逝于多伦之北的榆木川。

纵观五次亲征蒙古,明朝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,朱棣亲率的数十万大军,雷声大雨点小,被草原铁骑溜了个结结实实,追不上打不着,数十万明军无功而返。反倒是明朝方面为了这五次御驾亲征耗费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让明朝吃了大亏。

朱棣最后一战赢了吗

没有赢。

明军信誓旦旦、气势凶猛的来到草原之后,原以为速战速决,胜券在握,即将满足明成祖五百年来拿下斡难河第一圣心,偏偏出了意外:

朱棣(王学圻)

一、天公不作美(没有天气预报),明军先进的武器火铳英雄无用武之地。而朱氏父子对我国这第一代金属管形射击火器依赖性超级强,就像一个长久拄拐的人突然病好了,无拐无行的概念。

二、对手强了。

史上明成祖朱棣五次北征,以胜居多,但总有种“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的感觉,打压了鞑靼瓦剌起,打了瓦剌鞑靼又起,真是来来往往阴魂不散。

不说史说剧。

本来分散而又竞争的各部落,突然步调统一,并且簇拥了统一指挥马哈木,一个潜伏在明军二十年的特务头子,他知己知彼。

马哈木 (曹明华)

这不,明军被逼上了三峡口

三峡口是个分水岭,无论对于明军还是部落军,这一战就是未来。

到了这份上,朱棣不可能退,无论谁嚼什么口舌(大成者往往因为常人不具备的坚毅而大获全胜,也往往可能会栽到到这份升级版的品格上,因为自信会成长为自负)。

永乐二十二年(公元1424年),明成祖朱棣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亲征漠北,在前四次征战漠北的战争中,明军基本打垮了蒙古鞑靼部阿鲁台,但蒙古瓦剌部又死灰复燃强大起来。这次亲征朱棣计划消灭瓦剌部,但由于瓦剌避战,明军没有捕捉到瓦剌主力,结果无功而返,明成祖朱棣还在榆木川病逝于班师途中。

朱棣最后一次北征蒙古是他第五次北征漠北,这一次是在公元1424年即永乐二十二年,这一次北征也是朱棣的最后一战。

这一战算是胜利了,朱棣此次出征只爆发了大大小小数十次小规模战役,战果不大,而且阿鲁台听闻朱棣亲征就率主力遁走,后来明军未见阿鲁台踪迹,即下令班师,朱棣病逝于归途榆木川。

徐达和朱棣的关系好吗

徐达和明成祖朱棣的关系一定很好,他们两个人是翁婿的关系,徐达的女儿是朱棣的王妃,也就是后来的徐皇后。他们两个人感情很深,在朱棣造反时徐皇后也是大力支持的,而且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澄都是徐皇后生的,而且朱棣登基后对徐家很好。

答徐达和朱棣是翁婿关系,记得是徐达出征蒙古回来,朱元璋率文武大臣一众皇子去接徐达,后朱元璋向徐达提出将他的大女儿嫁与当时是燕王的朱棣,后朱棣发起了靖难之异夺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,他自己称永乐大帝封徐达之女为皇后

当然好,徐达的女儿是朱棣的老婆。他俩是翁婿关系。

朱棣的媳妇儿徐氏出身可不简单,她是明朝开国第一猛将徐达的女儿,而且是长女。说个不好听的,朱棣一个藩王,娶了徐达的长女,几乎都是高攀了!

朱棣是燕王,也是老朱的第四个儿子,老朱家基本都是嫡长子继承制,要么嫡子要么长子,最好是嫡长子继承大位。所以按照道理,朱棣这辈子甭想继位了,只能安安心心做个藩王,在北方草原遛弯。

而徐氏呢?作为徐达的长女,甭提多受宠爱了。打小徐达就给徐氏请了一堆老师来教育她读书,因此徐氏自幼饱读诗书,是个不折不扣的才女。

徐氏成为皇后以后,并没有忘记自己饱读诗书的经历。这段时间她利用闲暇的功夫开始写书。徐氏曾经写了《内训》二十篇来教导后宫妃嫔。又写了《劝善书》教导天下万民。此后又编纂了《梦感佛说第一希有大功德经》、《佛说五十三佛大因缘经》、《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经》等经书。

朱棣这辈子一共有9名子女,其中前7位全都是徐氏所生。徐氏给朱棣生了3个儿子和4个女儿,2个孩子连生母是谁,都搞不清楚。

由此可见,朱棣和徐氏才是真爱,跟其他妃嫔,不过是逢场作戏罢了,压根就没有投入多少感情。登基以后,朱棣虽然有不少妃子,可他依旧常常睡在徐氏身边。

应该关系不错。徐达是朱棣的岳父。

徐达的嫡长女,洪武九年(公元1376年),在朱元璋的亲自指婚下,14岁的徐氏嫁给了16岁的朱棣,成为燕王妃。婚后,朱棣与徐氏伉俪情深,琴瑟和鸣。朱棣篡位称帝后,徐氏则成为他毕生唯一的皇后,朱棣的三个儿子朱高炽、朱高煦、朱高燧也都是徐皇后所生的嫡子。